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各界热议“聚焦脱贫攻坚 走进昭通”报道
      发布时间:2016-04-20 09:25:5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高端访谈】

形成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专访省扶贫办副主任王仕平

“十二五”期间,我省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迈入“十三五”,云南将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思路,以及新闻宣传如何为全省脱贫攻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问题,本报专访省扶贫办副主任王仕平。

“大扶贫需要大宣传,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聚焦,形成合力。”王仕平认为,在全省上下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全媒体采访组走进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昭通市及“镇彝威”革命老区,全方位报道革命老区脱贫最新进展,这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此次采访组深入贫困乡镇村组实地采访、与老区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充分展现了昭通市干部群众奋力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务实举措和有效经验。通过记者手中的笔和镜头,将云南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呈现和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让广大读者对云南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直观、更生动的感知,为我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了信心和力量。

王仕平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提挡加速、转段升级的重要节点。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总动员后,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部署推动贯彻落实工作。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谋划工作思路、强化工作重点、统筹工作力量,直接推动脱贫攻坚,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指出了重点。

“我省现有88个贫困县、居全国第一,471万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决战期。”王仕平认为,面对这块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更加自觉、坚定地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工作思路、总体目标和政治优势,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不断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夯实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根基,厚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

王仕平表示,今年全省深入实施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着力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抓实建档立卡“再回头看”;深入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一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托底脱贫一批的“八个一批”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区域重点对象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着力强化脱贫攻坚保障支撑,打好舆论战、宣传战,用信心凝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扶贫工作不断深入。

(记者 胡晓蓉)

【大家谈】

全力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合拳——省农科院院长、研究员 李学林

连日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昭通市及“镇彝威”革命老区组织进行的“聚焦脱贫攻坚战”全媒体采访报道,格外引人关注。昭通市贫困人口居全省各州市之首,且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可谓全省脱贫攻坚中的重中之重。在全省上下紧锣密鼓决战脱贫攻坚、力争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报道昭通市精准扶贫的做法,亮出了昭通市精准扶贫的作战图,剖析他们扶贫与扶智、开放与保护、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在做好“五个一批”基础上因地制宜,做实劳务输出、灾后重建、抓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整合力量、创新机制、创新模式等经验做法,展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拔穷根、脱贫帽的精气神,传播了精准扶贫正能量。此外,《云南日报》还邀请有关专家对昭通脱贫攻坚进行会诊把脉,体现了党报的忠诚品质与责任担当。

云南长期以来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在去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两个确保”“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要求,把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加以部署,采用“挂包帮”“转走访”的思路,采取超常规措施,闯出了云南精准扶贫之路。一是始终坚持脱贫这一首责。帮扶是责任,脱贫是重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央的庄严承诺和立下的军令状。二是始终坚持发展这一首要。将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向4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世居少数民族特别是8个人口较少民族、574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倾斜,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三是始终坚持精准这一关键。坚决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抓住精准这个关键,搞清楚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上下硬功夫,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四是始终坚持机制创新这一根本。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机制是高效和长效脱贫的根本保障。严格“挂包帮”“转走访”长期定点挂钩扶贫工作机制,完善贫困人口识别、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等机制,探索建立精准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扶贫资金资源整合、财政资金资产收益管理等扶贫机制,形成精准脱贫的政策“组合拳”和机制框架。只要我们在这样的道路上不断实践探索、创新进取,就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需要更多农业科技人员——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导、教授 李正跃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集中力量对脱贫攻坚难度特别大、任务特别重的昭通进行全媒体采访报道,全方位展现了昭通干部群众奋力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务实举措和有效经验,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传递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目前,我省农技推广部门长期没有吸纳专业人员,且进人渠道不太合理,绝大多数工作都靠以往的班底支撑,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严重,人员老化和知识老化的现象十分突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而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健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滞后,运行机制亟待完善,还不能适应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好政策和好资源应当考虑对农业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有所倾斜,以吸引年轻、高层次农科人才“下乡创业”,也留住更多农技推广人员安心在农村、农业工作。现代农业的科技研发和推广问题,要依靠专门人才来解决,然而农业大学的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因现实障碍进不了县市农科单位,他们的所学和特长也难以在基层施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离不开地方各级组织的同心协力,也离不开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辛勤努力。当前,尤其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制度创新,破除优秀人才下基层进农业产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人才向县乡流动的良性机制和社会环境。如此,财富农业大有前途,美丽乡村大有希望,精准扶贫必定实现。

资源精准配置已成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郑宝华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聚焦脱贫攻坚 走进昭通·镇彝威”全媒体系列报道,不仅深刻描绘了地方政府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所思所行,而且倾听了贫困者的所盼所求,充分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担当。

随着建档立卡和“回头看”工作的推进和完善,作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基础的精准识别已有了坚实基础,中心工作已经转移到如何有效推进精准资源配置和精准管理上。相比之下,资源精准配置已经成为精准扶贫的工作重心和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役。

个人以为,做好扶贫资源精准配置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积极争取中央及对口帮扶单位及地区支持的前提下,尽快完善省级扶贫资金下拨计划,重点是把扶贫资金下拨与脱贫摘帽的时间有机衔接起来。二是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资源精准配置的重点。省扶贫办应明确要求各县(市、区)落实整村推进时间表,汇总后作为省级扶贫资金下拨计划的重要依据,根据脱贫摘帽时间,逐年安排整村推进资金,并实现全覆盖。三是完善到村项目的扶持方式,重点是利用财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尽快修改完善有关招投标办法,让广大贫困农户参与项目并从项目实施中受益。四是加大对贫困农户的产业扶持力度,尤其是让挂钩帮扶单位和个人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产业帮扶力度。五是以县为单元制定大扶贫规划,把有关农村扶贫开发资源以项目形式整合。

责任编辑:唐莉娜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