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线的声音】
希望全媒体采访组走进怒江
连日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对昭通“镇彝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最新进展情况的报道,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怒江州委书记童志云说,云报集团全方位报道昭通“镇彝威”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和做法,对怒江州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推进具有借鉴、鼓舞和鞭策作用。
怒江州具有独特的“三山夹两江”地理奇观和丰富的物种,具有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同时面临着全州还有14.9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的现实,脱贫攻坚任务极为繁重。目前,全州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核心工作和底线目标,紧盯建档立卡户,瞄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抓实“增收、安居、育人、强基”4个关键,全力以赴,精心扶强扶壮核桃、草果等特色种植业,组织帮助贫困户搞好传统养殖业。今年以来,怒江州结合产业发展布局精心选择安置点,科学制定规划,把易地扶贫搬迁、村容村貌整治和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结合起来,通过加大政策、土地、资金、项目扶持力度,确保贫困户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发展一户。
童志云认为,怒江州当前正在积极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需要发挥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需要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支撑。他希望云报集团全媒体采访组早日走进怒江,为怒江州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强大舆论支持。(记者 付雪晖)
深有感悟 很受启发
“连续的脱贫攻坚报道,生动、详实、全面地反映了昭通市及‘镇彝威’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读来深有感悟,对我们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很受启发。”保山市扶贫办副主任杨立本长期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时刻关注着各地在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做法。他认为:“知识常学常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据介绍,脱贫攻坚是保山市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花精力最多、下力气最大、考核督查最严的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确定,到2018年5个贫困县(市、区)、23个贫困乡(镇)、207个贫困村(社区)和27.11万贫困人口全部摘帽脱贫出列。市、县、乡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排出脱贫时间表,明确脱贫时限,压实各级责任,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部门70%以上的项目资金投向集中连片贫困区域,2016年启动实施9个扶贫整乡推进项目,部门整合资金达13.6亿元。
“通过云报集团全媒体系列报道,我们看到了贫困面大、程度深的昭通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这为我们加了油、鼓了劲、提振了信心,我们会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为保山尽早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杨立本说。(记者 贾云巍 朱金磊)
借鉴好经验 找准着力点
迪庆藏族自治州干部此里培楚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以全媒体、立体化、多平台传播的呈现形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充分展现了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奋力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务实举措和有效经验,采写有深度、有力度,更有温度,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了信心和力量。
“镇彝威”脱贫攻坚专题报道引起迪庆州干部的格外关注,他们在看了报道后认为,要动员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结合藏区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昭通市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找准着力点,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动员全社会力量,瞄准精准脱贫对象,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州之力坚决打好、打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前,迪庆州紧扣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紧盯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着眼贫困地区发展需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大资金投入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全面动员和整合社会扶贫力量,聚焦贫困村寨、11.58万贫困人口,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大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记者 尤祥能)
坚定了信心 鼓足了干劲
“报道让人振奋,让各级干部群众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思路,鼓足了干劲,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扶贫办副主任杨绍祥表示。“镇彝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专题报道在红河州引起强烈反响。
“十二五”期间,红河州累计减贫76.5万人,占全省减贫人口总数的14.1%,累计减贫率达56.5%,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但是目前按照现行标准,全州还有58.97万贫困人口,特别在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屏边、泸西两县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过去5年,红河州在泸西、屏边片区县实施规划建设项目资金投入183.33亿元,完成规划建设任务的137%,重点推进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等6大工程建设。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0.03亿元,完成实施规划项目建设资金的240%,随着昆河铁路、石锁高速、蒙锁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加快构建起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为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泸西县逐步形成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以灯盏花为主的生物药业基地、畜禽养殖基地、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基地、花卉产业基地及精细蔬菜产业带;屏边县逐步形成以红心猕猴桃、枇杷、妃子笑荔枝为主的千亩连片产业基地并已初显成效,为增强石漠化地区扶贫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促进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5年来,泸西、屏边两县稳定实现减贫8.61万人,减贫率达51%,占全州减贫人口的11.3%。(记者 李树芬)
【网民热议】
谈全媒体报道:
@远风:“记者走基层”本身就是给力行动,实地了解脱贫成果,还民众事实真相,是媒体的本质要求。
@张大大:全媒体集团式走进昭通聚焦脱贫,能够让广大网民较为全面地了解目前昭通的贫困现状,更有助于社会关注昭通这一贫困地区,为昭通脱贫提供有益帮助。
@囫囵吞枣:媒体聚焦昭通脱贫的关键是讲好昭通故事、为当地百姓发声,用最有力的新闻声音报道好昭通脱贫真实而感人的那一面。
谈脱贫攻坚:
@小沙弥不听话:昭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因势利导不失为脱贫致富的一方良策,但要提前调查好、规划好,保护与开发并重。
@烟筒:昭通要真正脱贫,说一千道一万,根还在当地百姓身上。应当优先发展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
@稀里糊涂:路通、网通、水通,老百姓致富就会很快。交通是昭通的短板,补齐这一短板,百姓就会逐渐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