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毕世华
      发布时间:2016-11-19 11:20:5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边境线上一座碑

“泥腿子外交官”,当地群众这样称呼毕世华。

熟知他的人更是送他一个亲切的称呼:“活界桩”。而毕世华说,最早对界桩的概念,是在小学课外活动上,老师带着大家认识界桩。

“没想过自己的工作会和界桩有关。”但自2007年4月被聘为界务管理员后,毕世华一干就是9年。

“我们在边境线上,与邻国鸡犬相闻,同住一座山,同吃一山水。”毕世华说,“守好边关,就是守好我们的家。”

毕世华的老家红岩村刷布厂组和缅甸核桃林寨子地处边境一线,两国村寨山水相连,亲如兄弟,人们世代和睦相处。

身为界务员,他不仅平时严格要求自己,还经常教育双方村民要自觉维护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不说有损两国友谊的话,不做有损两国友谊的事。当双方边民发生矛盾时,主动调解劝说。在处理两国边民纠纷中,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的原则,妥善地进行处理,赢得了双方边民的信任和好评。

1994年,在119号界桩附近,境内红岩村刷布厂的李老二和境外周老王两家发生了过耕状况。

得知情况后,毕世华给双方讲政策,反复做工作。最终,双方以划定的国境线为界各让出9米,并种上了核桃树。如今大部分核桃树已经挂果,这也成为两国边民和睦相处的一段佳话。

外事无小事。毕世华细致的管理赢得了边民的尊重,灵活公正的处理方式,界务员“自家人”的亲近形象,让“有事找界务员”成为边民的共识。被聘为外事界务员以来,毕世华先后制止过牧行为120多起,处理过伐行为7起、过耕问题4起。

在边境村寨,一提起毕世华,边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懂解决边境纠纷,懂政策、有水平,公正、公平,他办事我们放心。”

“巡界上山、村里的事,他一天要工作很长时间,晚上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了,早上他出去的时候孩子没有醒来。”妻子左建芬说,当时毕世华还担任着红岩村村支书、村主任,他常常早出晚归,两个孩子问得最多的是:“爸爸又去哪儿了?”

“为什么别人没有你忙?”有时候左建芬也会有怨言,但很快又理解了丈夫。

今年1月3日,毕世华吃过中午饭后准备开始日常的巡边任务。这次与往日自己独自一人巡边不同的是,毕世华要随同军地联合调查组前往镇康边界核查。

14时许,当毕世华等人行至118(2)号界桩中国境内15米处时,突然,“轰……”一声巨响,毕世华不小心触雷被炸倒在地,左小腿被当场炸没,右腿严重受伤……

即便身负重伤,治疗时的毕世华也片刻不忘工作。“在边境工作,涉及到两国边民,这就既要考虑国家尊严、领土完整,又要考虑民风民俗,让双方和睦相处。”受伤后,毕世华最大愿望就是和下一批界务员多交流,把自己这些年来积累的界务工作经验传给他们。

毕世华巡边护边的9年间,在中缅边境行走了近2000次,平均每两天1次,共行走3.6万公里的路程;带领群众沿界河修筑护堤500多米,种植界树5000多株……

责任编辑:唐莉娜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