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毕世华
      发布时间:2016-11-19 11:20:5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脱贫攻坚一标杆

虽距县城仅3公里,但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的红岩村农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这是红岩村贫困的症结所在,也是毕世华的心病:“没有经济收入,谈什么脱贫致富,怎么搞好新农村建设?”

红岩村国土面积3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海拔最低1000米,最高1900米。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毕世华和村“两委”商议决定,在海拔1200米以下种甘蔗,1200米至1400米之间发展咖啡+澳洲坚果套种模式,1600米至1900米之间种核桃,套种烤烟。

毕世华告诉记者,按照相关产业发展部署,村“两委”带领红岩村群众发展了2000多亩甘蔗、15340亩核桃和烤烟、4060余亩咖啡,套种澳洲坚果。

如今,红岩村逐渐形成了四大特色产业,从2009年至今,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近7000元。

红岩村的产业培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之初就遇到了阻碍。

刚开始种咖啡时,村民们心里没底,不愿意种,毕世华和村“两委”成员商量决定,选一部分有积极性、有声望的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再回来发动其他农户。

龙卫强是红岩三组村民,村里发展咖啡种植,他是被组织出去参观学习的村民之一,回来后立即种了10多亩。

如今,他家已种植了33亩咖啡,随着咖啡逐步进入盛果期,年收入达5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红岩三组54户人家,在适宜种植咖啡的地带,已有30多户村民种植咖啡300多亩。

道路不通制约着产业发展。毕世华带领村“两委”迅速组织劳动力修通产业路。“如今,全村在毕支书的带领下已经修了100多公里产业路。”红岩村委会主任杨文刚告诉记者。

2011年,县里要修建连通红岩村等3个村委会的30多公里公路,被征地的群众较为抵触,毕世华又挨家挨户做工作,使这条富民路很快得以修通。

如今,所有村组都通了硬板路,村里建起了新学校、医务室,413户村民住进了“小洋楼”,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红岩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要感谢毕世华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美丽家园建设上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文刚说。

去年,龙卫强入了党。他告诉记者,正是看到了毕世华这样的党员身上的实干精神,自己决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这是毕世华重点关注的工作。他把红岩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概括为十二个字: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

“前6个字是措施,后6个字是要达到的效果。”毕世华说,“在发展产业上,党员要自己带头种植,同时要组织好自己所在村寨的群众发展种植。”

如今,红岩村共有86名党员,他们在产业发展、新家园建设和脱贫攻坚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带头作用,7个自然村建起了党员活动阵地。

“2010年,毕支书曾说过,‘过去我们去其他的地方参观学习别人的发展经验,5年后要让别人来学习我们的发展经验’,从2012年开始,已经陆续有人来参观我们红岩村的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杨文刚介绍道。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和干部。作为党员干部更要积极带头贯彻落实好上级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带头干好村里的事务,群众才会信任,基层党组织才能发挥聚人心固边疆建设美好家园的作用。”毕世华这样说。(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林 谢进)

责任编辑:唐莉娜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