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自身
云南最大的短板在产业
考察期间,时常听到关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的“两只鸟”论述,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腾笼换鸟”,就是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在腾挪空间中转型升级,实现振翅高飞;
——“凤凰涅槃”,就是要拿出浴火重生的勇气和决心,实施创新驱动,抢占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制高点,未来鹏程万里。
所见所闻,让人深受震撼;对比自身,更让人不由深思:回顾我们的工业发展道路,差距和短板在哪里?
毋庸讳言,云南发展最大的差距在产业。就三大产业而言,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问题突出;就工业而言,更是畸轻畸重,轻工业、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薄弱。曾有人毫不客气地说,云南人的衣食住行用,除了吃的以外,就很难找到“本土制造”,甚至连个瓶盖、纽扣、打火机都要从外省“进口”。
事实上,云南工业也不乏辉煌的历史:国内第一根电缆、第一座水电站就出自云南;新中国成立后,借“三线建设”的推动,云南工业基础进一步增强。上世纪80年代,山茶牌电视机、春花牌自行车、兰花牌电冰箱、白玫牌洗衣机和茶花牌汽车这“五朵金花”也赫赫有名。但如今,“五朵金花”早已凋零,云南工业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很多外在条件,如更加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沿海开放的区位优势、面向毗邻首都经济圈的市场条件、作为对外开放“第一梯队”享受的优惠政策等。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这次考察,大家深刻地感受到,在“工业项目怎么发展”、“产业园区怎么建设”、“转型升级怎么推进”等挑战面前,云南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等“硬环境”方面,更体现在思想观念、发展路径等“软环境”方面。
万华化学集团提供了发展壮大工业企业的优秀案例——
万华的前身是1983年投产的烟台合成革厂,与云南中轻依兰集团的前身——昆明三聚磷酸钠厂同年诞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家企业曾面临相似困境:因不掌握核心技术导致设备老化、产能低下。但与中轻依兰直到2005年被整合兼并后才开始重组转型不同,万华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主动转型:1993年,万华开始自主研发MDI制造技术,次年MDI装置就达产1万吨,6年后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万华MDI业务部门率先实施股份制改造,2000年全集团实施“精干主业、剥离辅助”的改革改制,2001年成功上市,2011年销售收入达218亿元。如今,万华已在国内MDI市场占有42%的市场份额。
青岛国家高新区提供了建设产业园区的成功典范——
2006年8月,青岛高新区获国家批复时,还是一片荒滩、盐场。为了实现跨越发展,高新区决定实施“由招商引资向产业组织、由政策优惠向环境优化、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体制机制改革。管委会不再大包大揽,而把园区设计、建设、融资、运营和招商引资都交给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进行,自身只承担规划与服务功能。针对6大主导产业分别成立推进办公室,配备一个专业团队、一个平台公司、一只产业基金、一个孵化载体、一个产业园区,系统打造产业链条;实行项目联审、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招拍挂“三会合一”,将审批时限压缩至66个工作日……如今,园区已跻身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前10位。
海尔集团提供了推动转型升级的鲜明参照——
1984年,当我省的“兰花”冰箱已经绽放时,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仍处于亏损状态。海尔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原则,从专心致志抓质量、做品牌,到全面完善管理制度、积极进行资本运营、及时采取多元化经营、努力开拓国际高端市场,始终坚持不断推进企业和产品的转型升级,逐步成长为年销售超过1800亿元的超级航母。
然而,兰花冰箱厂未能在红火经营的时候趁势完成转型升级,逐渐暴露出缺乏技术研发和消化能力,产品单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产销脱节、产品积压等问题,最终走向凋零。两条道路、结果迥异,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慨。
4天时间里,大家一次次听到这样的话语:“改革实现了企业的历史性转折”、“技术创新是第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功和基业长青的DNA”。的确,“改革”与“创新”,正是山东成功的秘诀,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