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基地如何连接港澳餐桌?
调动内资外资两方积极性,引进外来企业带动
走进麒麟区茨营镇万亩供港蔬菜基地,四通八达的公路边,喷灌设施纵横交错,塑料大棚连片排列,村民们在菜地上辛勤忙碌着,犹如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
“这里的蔬菜产业实现了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高效化,村民们也由此得到了实惠。在蔬菜生产高峰期,每天能收获90吨左右,进了冷库后由蔬菜公司把95%的蔬菜外销到沿海地区和香港、澳门。现在每亩土地每年能为村民带来1万多元的纯收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茨营镇团结村委会主任王永飞说。
在种植蔬菜的大棚外,一块醒目的牌子标注着蔬菜品种、原产地、种植时间、亩产量、产品销往地、种植承包责任人等详细信息。在基地里,堂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几名农妇正在将刚采摘的无公害蔬菜进行包装,包装好的蔬菜被装进储藏箱然后运到冷库保鲜,菜心、甘兰、芝麻菜、红边、百里香等品种在冷库里一应俱全。“吃过晚饭后这些蔬菜就会被运往昆明呈贡,然后直接转运到香港,中午刚采收的蔬菜到后天就能出现在香港的农贸市场和餐桌上。”负责运输蔬菜的一位货车师傅说。
近年来,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大力开发种植高原无公害蔬菜等经济作物,先后引进香港乐颐、深圳绿联、广东堂生、深圳茂雄4家农业龙头企业,投资1.7亿元完成蔬菜基地生产、加工等现代化配套设施建设,发展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建成蔬菜加工厂5个、冷库5个、大棚5000亩,年可生产蔬菜1.1亿公斤,主要供出口港澳及东南亚市场。
围绕外销蔬菜基地建设,茨营镇又先后成立了3个蔬菜合作社。选择发展潜力大的“当家”品牌,统一规划,种植名、特、优蔬菜品种。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由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农户可做订单农业,部分懂技术的农户可反租企业设施大棚,年收入均得到提高。供港蔬菜也发展到每年种植7至8茬,亩产量9000公斤,产值达4万余元。“全镇目前蔬菜种植达3万亩,产值2.2亿元,所有产品全部销往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部分产品满足地方市场。”茨营镇副镇长顾红星介绍。
茨营镇万亩供港蔬菜基地只是曲靖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曲靖市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目标,创新思路谋发展、突出特色强产业、壮大龙头建基地,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市农业发展呈现速度逐步加快、质量不断提升、特色逐步彰显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