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提水改造荒山
在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河口移民安置点,同样上演着发展特色种植带动移民增收致富的精彩故事。在这里的琵琶、夏雪梨和葡萄种植地里,更能看到高科技的身影。
河口移民安置点位于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库区,放眼望去,湍急的江水和两岸陡峭的高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业灌溉用水极度缺乏,全村人只能望江兴叹。”漾濞县移民局局长常永进回忆起当初河口移民安置点面临的困境时一脸的无奈。当时,移民安置点刚刚种下的枇杷、红提、夏雪梨等特色优质水果,遭受干旱的严重威胁,直接影响到了移民群众的情绪。
面对干旱带来的考验,大理州移民局迎难而上,通过反复调查、论证、协商和征求意见,探索利用现代高科技解决移民安置区水源问题,率先在漾濞县鸡街乡河口小湾水电站移民安置区修建一座太能阳光伏系统提水站,利用光伏设备把太阳的辐射能转变成电能,再由电能驱动水泵,从落差350多米的澜沧江支流中成功提水,一举解决了当地移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常永进介绍,漾濞县鸡街乡河口小湾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太阳能光伏系统提水站整合了移民安置资金、科普资金和鸡街乡的一部分财政资金,共投资99.8万元,该太阳能光伏系统提水站日提水量达到80多立方米,工程主体设备设施正常使用年限可达30年以上,有效解决了河口移民安置点26户126名移民饮水和600多亩优质水果的灌溉用水问题。
云南大部分水电站库区处于干热河谷地带,这些地方气温高、温差大,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气候条件,但因为山高谷深,水源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库区两岸的山坡大多数是荒山荒坡,经济价值没有体现。大理州漾濞县太阳能光伏系统提水工程具有投资相对节省、长期无电耗、维护成本低、适应范围广等特点,有效地解决了移民安置区“见水不来水”和“有水用不上”的问题,探索出了解决库区移民安置点,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美丽家园,小康库区”建设创出了一条新路。
出口农业惠及移民
虽然已是深冬,但在平坦的大理巍山坝子里,依然一片绿意盎然。在巍山坝子中的大仓、永建、庙街3个移民安置点,郁郁葱葱的香葱一片接一片,也承载着移民群众的致富希望。这里种植的香葱并不在国内市场上市,而是经过加工后远销对食品安全极其严苛的日本。“每亩香葱一年带来的纯收入接近1.5万元,这比种植烤烟高出了1倍多,比种大麦高出了10倍多。”巍山县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戈艾学告诉记者,在移民后扶资金的支持下,巍山县不但打造了300多亩的出口加工型香葱种植基地,带动了众多移民发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农业,而且引进的加工企业还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
事实上,这是大理州移民局积极探索“公司+基地+移民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美丽家园、小康库区”建设的一个成功试点。
大仓文华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巍山本土民营企业,该公司投产建成了50吨/天的香葱脱水加工线,以比市场价高的保护价收购移民群众种植的香葱,而且还免费提供种子及技术指导。“尽管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很高,但现在原料供应只能满足我们三分之一的产能。”大仓文华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文彦认为,云南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发展出口型高原特色农业潜力巨大。杨文彦说,“只要政府加强引导,整合各方面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就能充分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悉,大仓文华食品有限公司下一步还将投资建设1000吨级的脱水蔬菜生产线,继续为巍山库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移民增收致富服务。
在省移民局和大理州移民局的支持下,巍山县移民局根据移民安置点的实际条件,科学制定库区和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移民项目资金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整合科普、农业、水利、交通等资金,大力发展核桃标准化种植、蔬菜大棚、金银花等特色种业,为自己的“美丽家园、小康库区”建设不断努力。
记者 李继洪
图片均为通讯员 张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