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爱心水窖建设情况
忙碌的水利建设工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昭通市把水利建设作为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的重要手段,践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实施“兴水强昭”战略,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全市上下掀起大兴水利、大干水利高潮,开创了水利投资额度、建设规模、效益提升空前的局面。“十二五”以来,昭通市共争取水利建设资金28.8亿元,年均增长12%;完成投资67.1亿元,年均增长25%,分别是“十五”和“十一五”总和的4.76倍和2.75倍。截至目前,全市在建中型水库10座、小(一)型水库10座,总投资达54.8亿元,总库容达2.45亿立方米,是16个州市中在建水源工程最多的州市,各县区均有1座以上已建、在建或新开工的中型水库。全市完成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5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0条(段),解决农村人饮安全102.4万人,建成“爱心水窖”等山区“五小水利”7万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0平方公里。
一座座水库展现新姿、一条条渠道蜿蜒延伸、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畅饮甘甜洁净的自来水,一张张笑脸写不完发自内心的喜悦。在昭通城乡走访,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水利大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从最初的除水害、兴水利,到现在的人水和谐、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昭通水利人谱写了一曲曲兴水富民的动人乐章,正走出一条具有昭通山区特色的水利现代化之路。
水资源丰富为何还喊“渴”
昭通水利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2000多年前,朱提都尉文齐率众“穿龙池,灌稻田,为民兴利”,是云南省最早的水利工程,至今还润泽万物,泽被苍生。昭通水资源极为丰富,金沙江、牛栏江、白水江、横江等不少大江大河蜿蜒穿插于昭通的深山峡谷之中,全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3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526亿立方米,年均产水量达138亿立方米。然而,拥有丰富水资源的昭通为何频频喊“渴”?
昭通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94%。境内最高海拔4040米,最低海拔267米,海拔高差达3773米。昭通属季风控制和新月形台阶地形影响的季风高原型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山地高差悬殊,台阶地形迭置,垂直气候带显著。境内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但地区分布不均,北湿南干;季节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其他月份很少有降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左右,其中89.9%的降雨集中在汛期,而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1%,干旱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
因海拔高差大,山高坡陡,河流较深切,昭通虽大江大河不少,但人在山上住,水往山下流,表面上水资源十分丰富,实际上利用率非常低。目前,昭通市仅有水库173座,总库容6.2亿立方米,年供水量仅5.46亿立方米,而全市年需水量达9.5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供水缺口逐年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全市常年水资源总量138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2300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量4896立方米的47%;全市耕地亩均拥有水量仅为2434立方米,为全省亩均拥有水量3211立方米的75.8%,有效灌溉面积 221.5万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38亩,有效灌溉率40.8%,与全省相差0.9个百分点。
昭通“无灾不成年”,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明显,长期处在“望水兴叹”的尴尬之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干旱灾害出现的频次和危害强度较之历史上有增无减。1951年至2013年的62年间共出现了18次全域性大旱,平均每4年出现一次。从2009年秋季开始至2013年春季,昭通连续5年经受着严重旱情的困扰。“天上水”蓄不了、“地表水”留不住、“地下水”用不上,在罕见特大极端旱灾面前,昭通水利基础设施的脆弱性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