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云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欢:
公务员并非“万事无忧”
大学生宜科学规划择业
对于今年云南“考事”上的新变化、新动态,云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欢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从招录人数向基层部门增加,体现了政府在关注就业同时保障民生方面的态度。其次是,今年首次出现平均竞争比例下降,一方面体现出我省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多途径分散就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求职者更趋于理性的就业观念,将逐步打破盲目跟风的“公考热”时代。
今年公务员报考一开始,即便是最优秀的考生也“嗅”到了考前弥漫的火药味。齐欢说,“千人争一碗” 折射出了大学生就业难与当前社会发展中“企业缺人”两个现状的不平衡。对许多报考人员而言,“知难而进”背后隐含着诸多原因。如考生从小来自家庭传统教育,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中国式”的大学教育,也类似于批量生产的流水线,让大批量毕业生如同流水线生产下来的“产品”,无法应对与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目前,公务员招考制度仍以选拔精英为主,公务员考试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现状也非一朝一夕破局。其实,许多企业高管、中层素质水平不一定有公务员高,但工资比公务员高得多。齐欢认为,近年来,我省从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增强,拓展多种就业平台,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也开辟诸多领域和空间,大学毕业生应根据自身特点,科学规划择业、就业目标,毕竟公务员考试最终录取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此外,公务员并非“万事无忧”职业,年轻人更应加强自我认知能力,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择业、就业观。
记者 李海球/文 禹江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