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升级 创出云南特色
2013年,云南对外贸易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258.3亿美元,同比增长22.9%,高于全国15.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沿边省区第一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近50亿美元。
增长的是数字,提升的却不仅仅是数量。经过一系列转方式、调结构的积极举措,云南外贸实现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平台基地建设突飞猛进。如今,机电产品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主打出口商品。其中,机电产品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占全省出口额的31.9%,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则稳居第二大类出口商品,纺织服装出口增长153.3%,达12.5亿美元。机电产品、农产品和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省出口比重超过一半以上,达55.1%。而有色金属和磷化工产品比重逐渐下降,仅占全省出口比重的8.2%,全省出口结构初步实现由资源型产品为主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活力不断释放,全年完成进出口额197.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的76.4%。
在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云南各相关部门积极建基地、搭平台,夯实外贸发展基础的不懈努力。据了解,在2012年已获批的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省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2013年又推动昆明市蔬菜出口基地成功获批。红河综合保税区正式获得国家批准,昆明出口加工区优化转型为昆明综合保税区正积极向国家申报。
省商务厅副厅长杨慧说:“2014年,我省还将继续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推动承接转移示范基地建设,扩大外贸规模,提升外贸质量。坚持创新驱动,鼓励出口企业从传统的市场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
走出去创业 提升合作水平
走出去,云南企业一直以来在国际市场表现出色,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树立了品牌、赢得了口碑。
2013年,我省又新批境外投资企业40家,对外实际投资突破8亿美元。截至2013年底,我省境外投资企业已达440家,对外实际投资累计达33.8亿美元。不仅国有企业在海外大显身手,民营企业也日益成长壮大。去年,云南建生、云南海诚、瑞丽大通、云锰集团、云南捷丰投资等民营企业实际对外投资达4.6亿美元,占同期实际投资的56.8%,占比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在政策有力支持下,近几年来我省“走出去”稳步增长,对外投资额和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在西部11省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一直以来,省商务厅努力协调、简化对外投资合作企业的手续办理,为企业的对外担保、境内外融资、跨境资金流动、外派劳务人员进出等方面做了大量配套服务。特别是在越南、缅甸、斯里兰卡、香港、印度、埃塞俄比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云南省驻境外商务代表处,在服务云南“走出去”企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杨慧说,“历史从来没有给云南那么多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好这些机遇,推动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摆在我们商务部门面前的一大课题。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依托区位优势,切实找准云南的战略定位;继续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推进重大境外投资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能含量和综合性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不断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拓展产业承载功能,推动重点领域投资合作,健全投资合作保障机制;把‘走出去’与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周边国家人民共享发展红利。同时,积极鼓励大型央企和周边省份的企业借助云南的沿边优势和政策优势,通过落户云南走出去,辐射带动云南企业走出去,让云南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真正发挥出沿边开放的前沿优势。”
如今,云南开放的集群效应已经产生,作为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一极,云南开放合作、走向世界的脚步正在加快。
记者 张若谷 杨红川 罗蓉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