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财富 > 正文
退耕还林激活生态产业迈新步
      发布时间:2014-03-06 11:16:3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靠山兴业 以林致富

农户反映:毁林开荒,越开越慌,一退一还后咋办?

政策措施:科学指导农户集约经营,并通过林灌、林草、林药间作,矮杆农作物套种等方式对退耕新造幼林进行抚育管护,提高林分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户以林致富。对造林密度大、需要抚育间伐的林分,按照抚育间伐的有关规定指导农户及时开展抚育间伐。

安石村位于凤庆县城西北部,国土面积9.6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2300米。全村辖4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768户农户,总人口3063人,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海拔1800米以上区域。靠山吃山,这是山区农民数千年来的生存之道,安石村民有过毁林开荒的惨痛教训——一座座山头被剃光,生态日益恶化,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安石村彻底告别毁林开荒的年代。“这房子是去年盖的,花了30多万元。过去种田一亩产粮不足600公斤,还不够自己吃,靠过去的养鸡种粮,做梦都没有梦到过这辈子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坐在环境优美的三层楼庭院式楼房里,村民舒云君指着房前屋后的10多亩茶园和茶园里套种的桃子、李子树,兴致勃勃地说:“茶叶还有2万多元的收入,这些年,我们连续在林果上获得持续增收,我家又种上了80棵核桃树,留给子孙后代,8年后进入的盛果期,子孙们将会更加富足。”

“开始时,一些村民对‘轻粮重茶’心存顾虑,不肯改种。我们村组干部先行一步,敢于承担风险带头试种了175亩。” 村党支部书记龚会咏说,现在种茶机制日趋完善,稳定的茶价,激发了村民以林致富的活力。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政策的落实,生态效益的显现,经济效益的体现,全省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退耕还林对减少水土流失,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发展特色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有重大意义和重要推动作用,触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方式的调整,从工程起步时的担心、不积极、压任务,到今天地方党委、政府及广大群众实施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要求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力度的呼声强烈,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发展在山,潜力在林”,瞄准生态产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用活“退耕还林”政策,安石大胆地以“茶林”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引导村民在茶园、山地、坡地、房前屋后及庭院种植特色经济林果,用桃、李、泡核桃、甜柿、杨梅等经济林果套种作为茶叶覆荫树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安石农民放下锄头成为产业工人,开始走进厂房领工资,一部分人还去了更远的地方打工。群众收入一年年在增加,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群众口袋里有了钱,家家户户忙着建新居。全村现建成琉璃瓦房121幢,改造房108间,建砖混结构平房325间,70%的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安居房。

全省各地在工程中针对退耕后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和推广多种经营模式,如林草模式解决林牧矛盾,“八角+茶叶”、“桤木+草果”、“喜树+木豆”等造林模式的优化,使退耕农户以林致富,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确保退耕还林成效。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