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财富 > 正文
退耕还林激活生态产业迈新步
      发布时间:2014-03-06 11:16:3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还林蓄水 培育产业

企业疑虑:如何参与退耕还林项目建设?

政策创新: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林地、资金、劳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了有效、合理的配置。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促进林业建设向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兼顾和同步增长。

我省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截至2013年,全省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802.60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33.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49.0万亩,封山育林220.5万亩,完成投资121.04亿元。1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坚持科学合理布局,创新经营模式,注重产业发展,强化工程管理,切实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恢复了植被,遏制了水土流失。据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站监测,25度以上陡坡耕地营造乔木树种的地块,其径流量下降82%,径流泥沙含量下降98%。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省陡坡耕作面积明显减少,工程区水土流失量大幅下降,林地面积大幅增加,生态环境逐渐好转,为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森林云南”、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了丰富的水资源,凤庆县安石村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山区发展思路,抓住“退耕还林”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把适宜在安石发展的茶叶作为全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动员组织村民将全部田地改种茶树。新平县加大坡度25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力度,每年投入300多万元,千亩连片、万亩连片,推广种植竹子2万多亩,近10年新增竹子种植面积近20万亩,形成规模效应。同时,竹产品开发逐步深化,初步形成了以笋丝、卫生竹筷、竹木制品、造纸为主的竹产品初加工系列。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新平竹产业发展大大提速。2010年,全县累计种植竹子25万亩,其中12万亩投产,竹子占林果后续产业总产值的33.2%。在新平不少地方,竹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并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林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以竹制品加工带动竹产业的发展。2008年,新平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促进产业升级,按照目前的市场需求分析,竹材加工后,其附加值可提高10倍,将带动上万农户从事竹子种植。

据云南省林业厅退耕还林办公室介绍,2013年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省共培植产业基地1684.04万亩,其中云南松、思茅松、桉树、竹子等用材林基地779.95万亩,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林基地717.68万亩,八角、茶叶、桃李等其他特色经济林基地112.74万亩,培植林业龙头企业129个,总产值51.46亿元。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