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全省累计百万青少年参与到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参赛作品上万件,在全国尤其是西部一直处于领先水平,而在2011年,此项大赛的加分资格取消。这对创新大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它所搭建的舞台,又能否继续支持那些星星一样闪光的创新少年——
全国各地正在酝酿或开始实施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加分政策的调整让一些一度炙手可热的全国性大赛遇冷。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在2011年就被取消加分资格的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却从未降温。
云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看上去受加分政策影响,我省参赛项目较2011年前相比总数有所下降,但参赛学生人数和项目质量却有明显上升。也就是说,功利性的参赛少了,坚持性的参赛多了;有明显家长参与痕迹的项目少了,青少年自主完成的有份量的项目多了。一增一减中,折射出这个赛事的受欢迎程度。
被创新吸引的青少年
生长在云南的孩子,熟悉山林田野,感兴趣于自然界的各种神奇与有趣。一年一度的创新大赛让他们得以和发达地区的孩子同台竞技并凭借个人能力获得肯定。
丽江市古城区的小姑娘朱姝杰一直想弄清楚家乡特产——雪桃为什么在春天难直播。半年时间中,她利用休息日往返于亲戚家的桃园,又将砧木弄到家里,如此反复,最后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她的这项小技术不仅让种桃的家里亲戚大为受益,还在第26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展示,最终还在全国获了奖。
和朱姝杰一样,德宏州的郭兆阳的土蜂观察研究、沾益花山中学李晋楠的玉米种子在干旱条件下发芽研究等,最初都是缘于对身边事的兴趣,更借助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平台走到省里和全国。
始于1982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面向在校中小学生的全国性创新活动,参赛者层层选拔,省(区、市)级竞赛的部分优胜者,由各省(区、市)按规定名额和要求推荐参加全国级创新大赛。经过多年发展,大赛活动内容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竞赛系列,一个是展示系列。竞赛系列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科技教师研究成果评选,这些成果是指他们在科技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发明创造作品和科学研究论文等。展示系列活动包括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和作文获奖作品展览。
2014年的新版英特尔求知计划台历中,就有两幅科技幻想绘画出自昆明市宜良县匡山小学的两位学生。8岁朱艺的“1000年后的人类”和11岁郑颖鑫的“全能清洁车”分别作为2月和10月的主题画出现。
“虽说云南科技不太发达,但云南孩子的科技创造力毫不逊色于先进发达地区的孩子,这其中很大的原因缘自近30年来科技创新大赛的引导作用。”作为多次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及选拔的工作人员,云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的刘萍老师对此颇有感触。
据刘萍介绍,云南每年都有参赛项目在全国获奖,而这些项目大多与动植物研究有关,这说明云南的青少年很早就知道利用云南的资源优势开展研究:或是高原湖泊的各类土著鱼,或是云南土蜂,或是丽江雪桃,或是梯田稻米,或是民族服饰,或是文化传承……这些以身边景身边物身边人为对象的创新研究,既有独特的地域特点,也有新奇的科技创新,常常让评委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