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变
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变、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变、负重拼搏的劲头不变
“县衙”几十年不变,4任书记都用一辆“坐骑”
整整15年,记者每次到永胜县采访,眼中看到的县委、县政府大院一点也没有变。
“县委机关最老的一幢办公楼,俗称‘苏式建筑’,建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至今还矗立在县委、县政府大院里。”1990年就来到县委办工作的唐志前,给记者讲述了县委、县政府大院的历史。他说,县政府机关办公楼,建于1992年;县委机关办公楼,建于1993年。之后,这两幢楼经历了两次6级以上地震,都有不同程度受到损坏。
“县委、县政府办公用房紧张简陋,一度产生扩建的念头。”县发改局副局长王红伟介绍说,2010年,县委曾提出新建一幢4000平方米的县委机关和县政协机关综合楼,总投资约2000万元。但由于项目涉及县档案馆搬迁,造成重复投资和浪费。于是,新建综合楼的事,就一直搁置到现在。由于办公用房实在太紧,去年12月,县政协机关只好到其他地方租借房子办公。
去年9月,张佐从县长的岗位上转岗到县委,就任县委书记。他坚持换人不换车,照样坐原来的县委书记陈星元留下来的车子。经了解,这辆于2001年购买的车,到现在已经用了12年多,先后有4任县委书记用过这辆车。
记者了解到,永胜县在安排预算时,收紧公务费用,严格控制支出,把更多的钱投向民生,用于发展,促进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
千名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永胜县求真务实的精神,集中体现在移民搬迁安置上。”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果介绍说,鲁地拉水电站移民涉及涛源镇10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16700人,移民人数占涛源镇总人口的40%。2012年9月20日以来,永胜县从100多个单位抽调1000多名各级干部职工,分别来到涛源移民搬迁安置现场,与移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创造了我省移民工作的奇迹: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半年完成3年投资总和的1.38倍;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移民搬迁安置协议签订工作;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5228户移民宅基地划分工作;在一个多月时间内,移民建房开工率达80%以上;在3个月内,拆除房屋4817户,占移民搬迁总数的92%。
从县委书记、县长到一般干部的名字,陈本华老人一口气给记者点出了几十个,而且对于他们的脾气性格,他都了如指掌,说出一二。
“我家的这个房子,上下两层共8间,外加两个卫生间和厨房两间,我和老伴老两口住起来舒心得很。”1月14日,记者来到涛源镇金江坪移民安置点采访,看到77岁的陈本华老人已经住进了新居。
记者看到,去年4月还是荒山荒坡的金江坪、堡子坪和教场梁子,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变成全新的集镇,与远处的金沙江遥相呼应,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汽车行进在新兴的3个江畔小集镇,记者看到,小超市接二连三开张、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经营、农贸市场热闹非凡、大牲畜市场交易活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涛源镇人大主席谭永华介绍,到现在,整个涛源镇已经有90%以上的移民盖好新房住进了新居。
83个部门挂钩贫困山村,10年减少贫困人口14.21万
贫困是永胜县的基本县情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县各族人民在与贫困决战的过程中,孕育了负重拼搏的性格。如今的永胜,虽然已经旧貌换新颜,但全县各族人民负重拼搏的劲头却一点也没有变,并一以贯之地贯穿在全县工作的方方面面。
深藏在大山深处的东山傈僳族彝族乡,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一条箐沟接着一条箐沟,就连乡政府驻地都找不到一块足球场大的平地。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环境异常恶劣的地方,当地傈僳族、彝族群众负重拼搏,通过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生态产业,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如今,全乡生态产业种植面积接近17万多亩,人均生态产业种植面积达20亩,仅核桃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200多元。
在乡政府简陋的会议室墙壁上,张贴着一张“东山乡生态产业示意图”。图上哪座山头有几亩地,能种几棵核桃树都标得一清二楚,哪个地方种了几棵核桃都一目了然。乡里的干部指着示意图告诉记者:“如今,这张手写的图纸已经在我们东山乡变成了现实,全乡适宜种植核桃的地方,几乎都种上了。”东山村委会孟卡拉村民小组的王兆英说,这几年我们把山地当成田地一样耕种,把核桃树当成蔬菜一样培植,创造了一棵核桃树一年卖核桃收入3000多元的奇迹。
县扶贫办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10年来,永胜县83个县直单位全部投入贫困山村开展挂钩扶贫,累计争取协调资金10594.2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925.5万元,实施挂钩帮扶项目217个。通过项目实施,使全县贫困人口从20.51万人下降到6.3万人,10年减少贫困人口14.21万人,减贫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