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云南蔗糖产业逆市前行启示
      发布时间:2015-03-02 12:05:3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陆续出台了一揽子振兴措施,一手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另一手,动用省级宏观调控手段。

两年来,投入5560万元支持企业上马技术改造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4项。

2014年3月,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地方性80万吨食糖收储政策,同年4月,积极争取执行国家收储任务52万吨。两次出手,财政共补助贴息资金1.24亿元,撬动银行贷款40亿元。英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这些务实之举,为企业雪中送炭,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减缓了糖价进一步下滑的势头。”

对蔗农,两年间省级财政投入资金2580万元,支持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研发推广以及糖料基地建设项目25项;投入1720万元支持产糖州市建设优质甘蔗基地及良种推广种;支持企业在机耕、地膜、种苗调运、良种差价等方面对蔗农实行无偿补助。

“与以往支持糖业发展的措施不同,3年振兴行动计划总揽全局,体现了系统性、前瞻性。以一系列关联互动的政策,精准发力于蔗糖产业的关键环节,其产生的支撑和助推作用不言而喻。”邓毅深有感触地说。

政府鼎力支持,糖企、蔗农尽管困难重重,但不奋争、不转型升级就没有出路的生存现状,紧逼糖业瞄准发展短板,在甘蔗种植模式、产品结构、产业链延伸、营销模式等方面积极转型升级,在被动中寻找主动。

建好“第一车间”,全省蔗区以“良田良种良法”为核心,形成了科研部门做支撑、企业做示范、蔗农全力配合的科研成果转化无缝对接体系,一时间,薄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伴随一项项良法在蔗区大面积推广。

在蔗糖加工上做文章,手段更多、路子更宽、创新不断。行业整合重组,向优势企业集中、转移。全省制糖企业整合为17户,日处理甘蔗能力从“十一五”初期的14.4万吨提高到2014/2015年榨季的26万吨。目前全省已有两条日处理能力万吨以上的生产线,单线日处理能力最大已达14000吨,成为全国最大制糖生产线。洋浦南华、英茂糖业年产量超过50万吨,富宁永鑫、永德糖业等5户企业年产量分别达到或超过10万吨,制糖规模效益逐步显现。

“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多途径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可圈可点,很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武俊认为这是云南糖业近年来的特色和亮点。

糖厂将一根甘蔗从头“循环利用”到尾。永德糖业集团等企业探索出蔗渣生产活性炭、木糖,滤泥、灰渣生产有机肥,废蜜生产酒精,酒精废醪液生产液态肥,蔗梢、蔗叶养牛的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全省糖企的蔗渣、糖蜜、滤泥等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生产出生活用纸、酒精、有机肥、生物质燃料、食用酵母等10余种综合利用产品,初步形成高效、稳定的多门类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糖价波动中,糖企的抗风险能力在提升。

市场低迷的3年里,我省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不降反升,均创历史新高,蔗农收入稳步增加。 2013/2014年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540.2万亩,高产高糖良种覆盖率85%,5年平均产糖率达12.5%,居全国第一。食糖产量达230.63万吨,创历史新高,蔗农收入达81.7亿元,3年年均增长16.2%。

“甜蜜产业”更甜蜜,云南大有可为

糖价回升,市场转暖。奋争中的云南糖业在期盼走出“寒冬”的同时,更多的思考是如何将蔗糖产业打造成“朝阳产业”、“甜蜜产业”。

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云南蔗糖有这样的底气。

“每次糖业下行周期,往往也是结构调整的机遇期。”武俊认为。

从外部大环境来看,进入2014/2015榨季,伴随着国际食糖的低价运行,全球甘蔗生产有望进入减产周期,而国内大部分产区也在适度减产,供给压力或将减弱,市场回暖在望。

“糖业跌入低谷,并不是方向性问题,而是阶段性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蔗糖产业的未来。”邓毅表示,我国食糖人均年消费仅12公斤,远低于世界平均22公斤的水平,消费量趋增,市场空间很大。

就云南自身情况看,一方面我省蔗糖产业还存在甘蔗良种良法没有实现全覆盖,水利化程度不高,种植经营模式落后、单产不高;制糖整体装备水平偏低,产品种类单一,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短,综合利用不足等发展“短板”,但同时,明显的发展差距,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3年行动计划瞄准这些‘软肋’发力,已初见成效,但还远远不够。试想,如果通过高产高糖蔗园建设,甘蔗平均单产能从现在的4.2吨提高到5吨左右,全省将增产甘蔗360万吨以上;同时含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500元的经济效益,如果甘蔗含糖率进一步提高,占蔗糖生产成本70%的原料成本将大幅下降,糖业竞争力将大大提高。”邓毅认为。

“我们只要立足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做足深加工文章,提高综合利用率,以产业的全面升级,赢得发展空间,蔗糖产业真正成为朝阳产业不是梦。”武俊说。

“当然,云南糖业的振兴,还有赖于国家在加强进口食糖的市场管控、建立食糖目标价格管理制度等方面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业内人士一致认为。

变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今天的蔗糖产业依然是云南的优势产业。把握新常态,抓住新机遇,云南蔗糖产业走出“严冬”迎接“朝阳”可以期待。

记者 张锐 崔仁璘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