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
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
20分钟后,对话开始“升级”。大家从新岐延伸到其他传统村落该如何保护与发展以及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的整体思考上。徐体义说,第一次到新岐,就有一种强烈的乡土感、亲近感和归宿感。对新岐的感受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段厚重的乡土记忆,一方美丽的乡村图卷。他说,“从新岐村的演变和发展来看,我觉得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总结推广的样本、一个成功典型。首先,村民积极理性。新岐的发展变化体现了村民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尊崇传统、尊重自然、追求和谐、追求美好。第二个感受是,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坚持民生为先、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保障服务,从保山市委、市政府,腾冲县委、县政府到新岐村党总支、村委会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答案。”他表示,“宣传推荐好新岐这样的典型,是主流媒体的责任。这次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组成全媒体采访团队,到腾冲新岐现场采访报道,在采访报道中,与专家、学者,市县乡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探讨。希望通过这样的报道,能对全省传统村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也把新岐村的经验向更大范围推广。”
传统村落是2013年才提出来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多年的工作经验让苏星兰对传统村落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传统村落应该具备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整体的选址,看村落有没有跟周边环境和谐;二是村落要有一定年代的历史;三是村落要具备自然景观特征;四是村里的院落和空间结构要有独特性;五是传统村落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她说,在保护与发展之间,首先肯定是保护。在保护时,最重要的是对古建筑的抢修和维护,还有就是要及时收集村落传说、故事,对一些即将消失的文化、民俗要重视起来,做到后继有人,能代代传承下去,“没有文化和历史的支撑,村落也就失去了味道,不可能再称之为传统村落。”
相对而言,蒙睿更关注村落里的人。他认为,传统村落应该是在特定的环境里面有这么一群人,这群人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文化认同。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才能书写历史。离开了人的活动,再美的风光,再好的建筑也将失去灵性。
在保护与发展之间,蒙睿是坚定的“发展派”。他的观点是,没有发展就留不住村民,这样会导致“空心村”的出现,“当然,发展一定要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边保护边发展,边发展边保护。只要让村民日子好过了,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自然会参与到保护工作中。”针对现在多数传统村落都在开发或准备开发旅游业,蒙睿认为这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不过旅游是把‘双刃剑’,用得好的可以攻城克敌,用不好也会伤到自己。”从正在做旅游和准备做旅游的村落来说,我觉得要处理好“三个空间”的问题,即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这三个空间利用好了,从游客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此外,要特别注意村落中“三个人群”的问题:第一个人群是直接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的人群,如开餐厅的、开客栈的;第二个人群是间接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的人,如供应给餐厅菜品的村民;第三类人是“隐形”的,像在地里干活的农妇,在山上放牛的老头,游客来了,都喜欢找他们拍照,是一种人文景致。他们不参与到旅游中,只是充当了‘演员’,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如何让3个群体构建一个利益分配机制,这是乡村旅游中应该考虑的事情。”
听到这里,苏星兰接过话来:“刚刚蒙院长说的观点我比较赞同,生态空间是共享的,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因此合理的公共资源分配非常重要。”
同样,普雁翔也是“发展派”,但他更看中一种和谐的发展。他认为,村落的保护要和村民的现状和意愿相结合,保护是为了把村落的经济提升起来,变成钱,让村民富裕。村子是用来住的,所以在保护村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村民生活。
事实上,新岐的经验和做法正是走了让村民参与、带村民致富的路子。听完大家发言后,闫自珠用自家生活的变化证明了这一点,“从2000年以来,我的生活变化是巨大的。新岐以前山多、田少,领导给我们指了致富路,让我们念好‘山字经’。就我个人的家庭来说,顺着领导指的路子,收入这块也慢慢提高。领导给我提过很多建议,我家处在新岐的中心地带,就建议我开个乡村旅馆和餐馆。通过开旅馆和餐馆,供应家里两个娃娃读书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