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言:乡愁在这里存档文化在此地传承
此次全媒体采访增强了主流媒体的竞争力,转变观念和作风。在新岐村农户家里举行的主题对话改变了过去开会的单一形式,更使得会议报道鲜活起来。同时在采访活动中亦有专家参与,融合了各方看法,也拓展了报道的视角和深度。我作为评论部一员,平常很少外出采访,深感闭门造车之苦,从这次活动中受益良多。——《云南日报》记者易晖
这里的细雨青山、翠林石道、构建起乡村“肌理”。难忘闫氏宗祠火塘上那把200多年历史的铜壶煮沸煮兴的宗族荣耀;村民“靠山吃山”的信念和念活“山字经”的进取精神;雨天摩托车尾捆上树苗乘雨上山栽树的村民;路边悠闲谈古论今的老人......新变化,在这里不断发生;村民,在每一步进程中找到温暖、幸福。这是一个如画的小村,怀念在这里落定,乡愁在这里“存档”。——《民族时报》记者黄涌起
新岐村这个位于极边之城的小山村不容小觑,它是中和镇西边的交通枢纽;卫生责任到户让大街小巷处处整洁;村民敢闯敢干,不少新岐人去到台湾、缅甸,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段、闫两家世居于此,团结互助,增添了这里的浓情氛围,村民闫大叔毫无芥蒂地邀我到家里喝茶;段大妈自豪地跟我聊起儿媳给她买的泰国编织篮,拿出自己的雨伞为我遮雨……我想,我一定会再来的。——《大观周刊》记者龚静阳
新岐村1100多户村民聚居在一个大村庄里,段姓和闫姓和睦相处,百余年来从未争吵,两族宗祠各有千秋,又和村庄和谐统一。相同文化的价值取向,使得新岐偌大一个村庄发展步调和谐一致,社区居委的做法人人跟,社区居委的话语人人听。从修路兴村,保护林木到发展经济林果,从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到宜居村寨打造,从尊师重教,培育奖励大学生到文化凝集新修新岐志,村民和社区居委的意见从没有相左过。由于这种文化的凝集力量,昔日的穷乡僻壤旧新岐,变成了今天的传统村落美新岐。——《云南经济日报》记者鲁宽
坐在火山岩铺就的村道牙子上,仔细打量眼前的新岐村,这个本就清爽别致的村子,在腾冲的雨季里更添了些透亮与清新。新岐于我并不陌生,这已然是第二次来了。许是自然开的玩笑,这个雨水充沛的、密林环抱的山村偏偏没能形成一泓清潭,新岐人却在村旁引水造出个岐灵湖,自此圆了秀水青山的梦。透过这个看来多少有些任性的举动,也能窥见些新岐人的精气神。请理解我无法盛赞新岐村的美景,她本是淡泊清静的模样,或许有天这里终将熙攘热闹起来,唯愿匆匆过客们不夺去她清秀容颜。——《车与人》记者李思凯
初入新岐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的村民酷爱骑摩托车,雨后陡峭湿滑的村间小路上,村民骑着摩托车自如穿梭,相比城市的车水马龙,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广场上,甚至还有一支女子摩托车队,在进行绕桩练习,娴熟的技术让不会骑摩托车的我,相形见绌。进入村里的小学——新岐完小,巧遇放学,学生们有序地下楼,遇到我们后的一声:“老师好”……这里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春城壹网记者武熙智
新岐村闫氏宗祠里,记录闫氏宗族迁居的铭牌清晰辨认出“河南发籍到腾越新岐族大昌迁居”的内容。这让同为河南人的我生出一股他乡遇故知的喜悦感。我想,这就是传统村落最大的传统所在。透过宗祠的烟雨看到一个古老的宗族,它被铭刻在宗祠,融进文化,流入血脉,这就是农村的最大传统——不管多少代,我们依然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云南网记者陈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