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我省受中央表彰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暨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我省的16个集体和47名个人分别荣获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我省实现跨越发展、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我省各地,以关工委为依托,活跃着很多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他们本可安享晚年,却执着地选择担当,心系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虽然年事已高,却不停奔走努力,为了祖国拥有更多优秀的接班人;他们散尽残年余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化作春泥更护花。
让我们走近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鞠躬尽瘁对下一代事业的拳拳关怀,学习他们老骥伏枥心系祖国未来的崇高理想。
李洪珍
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你工作起来真是不要命啊!”有人看李洪珍实在太忙了,关心地对他说。
“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我本应该尽我所能。”他这样回答。
72岁的李洪珍,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间满脸笑意。从2003年进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关工委工作至今,他的心思都花在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上。
李洪珍是文山州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元老,他在州关工委组建时调入,担任副秘书长一职。“当时刚成立没有工作队伍,没有工作经费,仅有一间平房和一个3人座的沙发,更没有做关工委工作经验。”回忆工作之初,困难历历在目。
没有工作经验,他就不断学习,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学,不到一周时间,厚厚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没有经费、队伍,他就发动在青少年较多的基层建立关工委组织,发动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带头参与关工委工作。他走机关、下乡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在109个乡镇、495个村委会、78个社区、325所中小学校成立了关工委组织。
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做好工作。他深入学校、农村、社区调研,了解青少年的需求。从学校、农村、城镇三个方面提出了“三个三”工作建议,即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坚守学校阵地、农村阵地、社区阵地;关爱帮教失足、失学、失业青少年弱势特殊群体。这一建议对后来开展青少年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深入学校、社区,指导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深入山区贫困地区指导开展助学助困助孤活动……他的脚步遍布了文山各地,而这背后是家人的默默支持。2014年12月10日,大雪纷纷,李洪珍冒着严寒,与同事把30床棉被送到砚山县八嘎乡保地小学师生手中。“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接过棉被,师生门被关工委的关爱感动得眼眶湿润,而此时,他的爱人还住在医院中。“你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永远支持。”返回时到医院陪在妻子身边,妻子握着他的手这样说。
“青年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我们会用纯朴真诚的心热爱每一个青少年,永远做青少年的忠实朋友,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李洪珍说。
安有才
当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服务员
“我能有今天,全靠共产党的培养教育,退休后只想发挥余热,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这是江川县安化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安有才的内心独白。
这位土生土长的彝族干部,现年68岁,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已经快8年。
在乡镇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如何展开?安有才一开始也摸不着头脑。“我要当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服务员。”经过深入学校和青少年中走访调研,他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并决心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服务、为开展农村青年“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活动提供服务、为发展家庭教育和青少年解困提供服务。
他组织“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深入学校、村社作宣讲报告,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农村青年开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培训,激励有志青年自主创业,脱贫增收致富。青年宋绍恩去年养了130只羊,收入近8万元,彻底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安化乡500多人参加了菜豌豆种植技术培训,菜豌豆最终成为了本乡的支柱产业。
做好服务工作,安有才永远是有求必应、有难必帮。2011年,得知光山小学缺乏体育用具,他便联系玉溪市武警支队官兵,为该校解决了体育器材、电视机和学生文具,筹集25000元经费帮助7位贫困生顺利完成了学业。针对安化乡外出务工青壮年增加,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的实际,安有才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最终在安化中心小学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赞扬。
“我们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是在为青少年耕耘、为青少年服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要继续当好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服务员,为建设祖国、建设美好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对于安化乡的未来,安有才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