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来之笔”的经典战例
翻阅史料,说到红军过金沙江,常用“巧渡”一词。红军巧渡金沙江到底“巧”在哪里?
“首先是战略战术上的‘巧’。”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党史专家余红介绍,1935年4月初,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后,直奔贵阳。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令滇军主力增援。而毛泽东的作战意图则是“调虎离山袭金沙”,“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为西进云南、渡金沙江扫除主要障碍。正当国民党军向贵阳集中时,中央红军主力突向云南疾行,逼近昆明。为保昆明,“云南王”龙云让在云南东北部的孙渡纵队赶往昆明,并调集云南各地民团前去防守。这样一来,云南北部和金沙江南岸国民党兵力空虚,为红军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军渡金沙江,既是巧渡更是抢渡。”禄劝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忠富认为,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的原因,主要包括领导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红军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当地各族群众的支持。
在皎平渡过江时,红军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包括各部队得到指令再上船;每船有号码,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将士们只能一路纵队上船等。渡江行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当地群众帮助红军寻找被敌人藏匿的船只,还打破了“夜不渡江”的旧俗。
从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就靠37名船工、7只小船从容地过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桔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红二、六军团神速过天堑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巧渡金沙江,一直被认为是“神来之笔”,《长征组歌》中的“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歌词更是广为传唱。但是许多人不知道,1936年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的故事同样惊心动魄。
“从天而降”的外地人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这指的是金沙江上“长江第一湾”的奇景。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来到迪庆藏族自治州撒苏碧村与丽江石鼓镇之间,陡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湾。“长江第一湾”附近丽江石鼓、巨甸及江对岸的迪庆金江、上江一带的渡口,因红军抢渡金沙江而名载史册。
石鼓镇位于玉龙雪山西麓,是滇西通往康藏的门户。1936年,红二、六军团结束乌蒙山回旋战后,转战滇中,再兵分两路横扫滇西,于云南宾川会合后,至鹤庆部署抢渡金沙江的战略行动,之后仍分两路向石鼓进军。
“红军渡江前的一段时间里,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一些外地人,引起了村民的注意。”对父亲和兄长留下曾经的讲述 ,81岁的巨甸籍退休教师舒家政老人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当地人与外面交往少,早晚见面的都是村子里三亲六戚和熟人。所以,“从天而降”的外地人自然引起了巨甸乡亲们的好奇和关注,只见他们两三人一伙,或做小生意,或表演耍把戏……红军渡江后,村民才猛然醒悟,原来那些人正是红军的侦查员。
调虎离山袭金沙
红二、六军团从石鼓一带抢渡金沙江与一年前中央红军抢渡皎平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调虎离山袭金沙。
红二、六军团最初打算先进入滇中,过普渡河至元谋,再从龙街渡金沙江北上。4月6日,红二军团占领距昆明仅85公里的寻甸县。红六军团经曲靖、马龙,向普渡河方向疾进。到这时,蒋介石才恍然大悟,红军不是要返回湘黔边界,而是渡金沙江北上。
龙云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在普渡河沿岸布下重兵。4月8日,红二、六军团汇合后,强渡普渡河受挫,从元谋渡金沙江北上的计划已无法实现。4月10日拂晓,红二、六军团突然调头南下,巧妙地穿过滇军的结合部,当天上午就出现在昆明附近的阿子营、羊街、鼠街一带。11日,红六军团第18团占领距昆明20公里的富民县城,全歼敌守城官兵。红军的出其不意震惊了国民党云南当局,当天,昆明全城戒严,龙云一面下令军官学校的学员前来守城,一面命令滇军主力火速返回昆明救援。当滇军星夜赶回昆明,普渡河防守空虚时,红军突然兵锋一转,渡过普渡河直奔滇西而去,把国民党滇军甩在了身后。
接下来,红军日夜兼程横扫滇西10县。4月25日,红二军团抵达丽江,各族百姓欢天喜地来到城南10里的“接官亭”迎接红军进城。随后,红12团团长黄新廷率部直奔石鼓抢占渡口。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张学文介绍说,在先遣部队到达之前,红军要来石鼓过江的消息就在当地传开,地方国民党民团武装慑于红军声威,早已跑过江躲藏起来。而此时,当地官员早已把船凿沉于江底,对岸有船都藏在沟岔里,有团丁日夜看守。基于形势,黄新廷部迅速组织突击队泅水夺船,300名水性好的战士组成突击队,连夜冒雨泅水过江夺船,抢占渡口。
4月26日,萧克率红六军团从鹤庆,经太安、九河,取道白汉场逆江而上也到达石鼓镇。他们与红12团隔江齐头疾进将石鼓镇上下百余里渡口全部控制在手。第二天晨曦,红军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仅靠7条小船和赶制的木筏在5个渡口开始昼夜抢渡金沙江。迪庆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孙彬涛介绍,敌机飞到渡口上空投弹轰炸,但渡口两岸山高岭峻,敌机不敢飞低,炸弹有的掉到麦田里,有的落到山坡上,并未影响到渡江大局。
入夜后,大堆的篝火映红了渡口的天空和江面,场面紧张而激烈。尽管面对湍急的江水和后面急追而来的国民党滇军,红军却从容不迫,井然有序。至28日黄昏,经过4天3夜,28名船工用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昼夜不停将1.8万名红军送到对岸。当滇军刘正富旅风尘仆仆追到金沙江边时,红军早已安然远去,只留下江边石头上红军书写的标语:“来时接到宣威城,走时送到石鼓镇,费心,费心,请回,请回!”
渡过金沙江天险的红军,将“追剿”而来的国民党军队甩在身后,浩浩荡荡取道中甸(今香格里拉市)进入藏区,粉碎了蒋介石围剿红二、六军团并阻止其渡江北上的企图。渡江后,萧克豪迈挥笔书就《北渡金沙江》诗:“盘江三月燧烽扬,铁马西驰调敌忙。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后闻金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向北方。”
红色记忆代代传
涛声依旧、古渡犹在,红军精神长存。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设在石鼓镇,5个渡口也都立起纪念碑。
“每到新生入学、少先队入队,青年入团、新兵入伍、党员入党,都会到纪念碑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连镇里老年组织和学校举办文艺活动都要到这里举行。”舒家政老人告诉记者,巨甸渡口的红军渡纪念碑在当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以此来激励家乡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江的对岸,迪庆州金江镇、上江乡沿线的七个渡口前红军渡纪念碑静静矗立。“小时候,爷爷和妈妈都讲过,村里住过红军,村里的船工帮助过红军。” 金沙江上的风在金江镇木斯扎渡口的摆渡人鲍国华的脸上刻下了时间的印记,对于发生在80年前的那段历史,年近不惑的鲍国华并不陌生。
口口相传的记忆深深地烙在了鲍国华的脑海里。“一位红军战士因伤势恶化牺牲后,家族长辈将他安葬,在祖坟留下一座无名红军墓,年年祭扫。”他回忆:“老人说,还曾将因伤病掉队的红军战士藏在村附近的山洞中,并把家里不多的口粮送给了红军。”
在红二、六军团渡江和随后休整的几天时间里,留下了大量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情深故事。时光如水,80年过去了,流不走的是当地村民对长征精神丰碑的纪念和缅怀。近年里,迪庆州有关部门不仅在红军抢渡金沙江渡口原址修建起了红军渡纪念碑,并将遗址点作为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活动地点,传承弘扬长征精神。
在金沙江沿岸,采访组一路走来,用心寻访总会从乡亲那里追寻到80年前红军战士绝处求生、昂扬向前的红色印记以及当地群众为红军提供敌情、担当向导、护送伤员的红色故事。村民尹学富因“拖欠两石租谷”而坐牢,被红军救出后,当向导、找船工,不分昼夜帮红军渡江,还救了两位落水战士;王孙等木匠师傅连夜为红军修木船、扎筏子;鲍学信父子冒着生命危险护送3位留落红军渡江远循——岁月如歌,一切载入史册,一切与奔流不息的金沙江水流入江岸群众的心田。
站在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前的观景台上,“长江第一湾”和美丽乡村一览无余,当人们登临其上饱览壮丽山水的时候,总会带着感慨、感佩、感恩之情去感悟那段红色岁月的律动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