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文体 > 正文
壮歌回响 金沙水暖长征路 大江奔涌启新程
      发布时间:2016-10-21 10:23:1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金秋时节,激浪滔天的金沙江犹如一条黄色巨龙,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蜿蜒翻滚,雄浑壮阔。

1935年、1936年,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江两度被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中国工农红军所征服——数万军马乘木船小筏,不分昼夜极速过江,让身后穷追不舍的重兵只能望江兴叹,见证了这支铁军“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

80年来,伴着“金沙水拍云崖暖”“遥望玉龙舒鳞甲”的磅礴豪迈,金沙水暖的长征赞歌,在云岭大地久久回响。

》》》中央红军主力胜利大转移

历史给地理染上颜色,皎平渡正是如此。

皎平渡位于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四川省会理县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渡口,曾是滇、川、藏三地货物流通的必经之地。流经此处的金沙江,由于两岸多悬崖峭壁、落差大,江水与河岸撞击形成团团漩涡,水流湍急可见一斑。

历史记住皎平渡

在皎平渡的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展板上“万万火急”的指示,把参观者带回了那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出指示: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第二天,中革军委确定,部队分三路从龙街渡、洪门渡、皎平渡渡江。”十万火急!中央纵队的渡江先遣队急行军一天一夜后,到达皎平渡,立即寻找船只、控制对岸敌军。然而,在龙街渡红军架设浮桥失败,洪门渡也因水流太急只将一个团送过了江。后来,除了红九军团主力在树桔渡过江,红一军团的野战医院在鲁车渡过江外,其余的千军万马都集中到皎平渡。

从5月3日到9日,在37名船工帮助下,中央红军主力在皎平渡顺利过江。3万多中央红军,将追兵抛在金沙江以东以南地区,跳出了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

在离纪念馆一路之隔的地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红军战士塑像,他面向滔滔江水,手里高擎船桨,仿佛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雕塑下方为陈云题词的红军渡江纪念碑座。“红军之渡金沙江为自离江西以来,最险要亦最得意之事。”“我曾亲自渡过金沙江,我亦觉此事为平生一大幸事,使我永远不能忘却者。”渡江胜利后,陈云这样写道。

当胜利者回顾来之不易的胜利时,所有的惊心动魄,都浓缩在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

37名船工昼夜摆渡

在纪念碑的正前方,是横亘在滇、川两岸的斜拉桥皎平渡大桥,跨度299米,由此可以推断江面的宽度。于1991年建成,结束了两岸来往靠摆渡的历史,走过大桥就到了对岸的四川会理。

会理境内的江岸边,一座石碑上刻着“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三十七名船工”以及船工们的名字:张朝寿、张朝福……杨麻子老倌。

2006年,随着93岁老船工张朝满的离世,当年曾帮助红军巧渡金沙江的37名船工全部辞世。现在,张朝满的女儿张慧珍就住在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旁。“37名船工中包括张家的‘六兄弟’,父亲年纪最小,当年只有22岁。”父亲留下的红军故事,张慧珍记忆犹新:“我的大伯张朝寿当时开着小铺子,因为家里的灯亮着,红军找上门来询问。”

在张朝寿的向导下,红军从一户地主那里探得口风,找到被藏匿在金沙江上游的几只渡船。随后,红军在地方百姓帮助下,在禄劝和会理两地先后找到37名船工。“红军找到7艘船,但其中一艘破损,实际以6艘船来回渡江。”禄劝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忠富说。

“37名船工,由大伯负责带领,每船安排6名船工,三人一班,两人摇橹,一人掌舵,来回划10次换一班,歇人不歇船,日夜摆渡。”张慧珍说,每条大船可以渡60人,小船可渡40人,战马拴在船帮两侧游泳过河。

为确保渡江安全,黑夜里,皎平渡口两岸燃起了火堆,熊熊火焰将金沙江照得通红。经过7天7夜奋力摆渡,红军主力顺利渡江。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