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州市 > 正文
昭通如何突围“水之困”
      发布时间:2013-12-31 10:18:49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大兴水利破瓶颈惠民生

兴水利、破瓶颈,昭通加大投入、创新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乌蒙大地方兴未艾。一批中小型水库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骨干水源工程落地实施、“五小水利”为农家解渴解急。

记者日前走访了昭阳、鲁甸、巧家等县区部分水利建设工地,挖掘机铁臂挥舞,砂石车来回穿梭,手推车往返忙碌……广大水利建设者正冒着严寒抢工期、抓进度、抓质量,干得热火朝天;在乡村田野,到处是农民群众肩挑背扛,忙着运水泥、修水窖、建沟渠大兴农田水利的热闹场景,全市掀起了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热潮。

翻阅昭通市水利局2013年工作总结,记者欣喜地了解到:即将过去的2013年,昭通水利系统扎实推进以骨干水源为重点的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保持了全市水利建设高速发展、水利改革日益深化的良好态势。

全年完成水利投资31亿元,其中基建16亿元,小农水利15亿元,同比增长34.8%,占省下达任务29亿元的106.9%,投资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争取上级水利投资93552.94万元,占市级下达考核任务77785万元的120.27%。完成干支渠防渗150千米;改造中低产田地3.7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平方千米;征收水资源费2825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41.3%;全市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达到40.8%……

这些数据见证了昭通水利人为昭通水利改革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

项目是水利发展的重要载体,昭通水利的跨越式发展需要一大批骨干项目作支撑。资金筹措难是制约昭通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瓶颈。该市采取措施千方百计破解水利工程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筹集难的问题。为实现“兴水强昭”的梦想,昭通市委、市政府拿出了最大的气魄,积极筹措资金用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引入“BT模式”建设水利工程,出台了《昭通市政府投资水利项目BT融资建设管理办法》,并成功采用“BT模式”融资化解了昭阳区黑石罗、大关县太华、彝良县松林3座中型水库地方配套资金难题,使3座中型水库得以顺利开工。开创了云南省中型水库“BT模式”建设的先河,得到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昭通的经验。

今年初,新一届昭通市委、市政府在完善昭通的发展思路中,作出了筑牢交通、农田、水利三大基础的部署。全市按照“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到哪里,农田水利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灌区建设、节水改造为重点,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产业发展与水利建设的互动互促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稳定增加市、县区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实现财政收入增长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同步。充分调动群众投工投劳斥资参与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引导群众投工投劳进行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大力吸引企业、民间等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民办公助、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投入方式,让社会资本的活力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充分释放。

水利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昭通市水利建设最为鲜明的特点。该市致力打造民生水利,解决广大农村群众最关心的水源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民生水利工程。截至目前,昭通市2012年度实施的解决5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任务全面完工,今年省级下达昭通市4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已完成工程量的90%,预计明年3月前可全面完工。2012年度2.2万口“爱心水窖”建设全部完工,2013年度1.7万口“爱心水窖” 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22座重点小(二)型、7座一般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并竣工验收,蓄水能力全面提升。

水利惠民生 清泉润山乡。一口口新建的蓄水池、整治一新的塘坝和引水堰星罗棋布于乌蒙大地上,一条条水渠像“动脉血管”伸到田间地头。巧家县通过卓有成效地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县蒙姑、金塘两个乡镇干旱突出,通过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而且迅速发展了烤烟、蚕桑等产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鲁甸县投资1125万元实施桃源乡拖姑村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将项目区6270亩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变为“三保地”,项目区由原来玉米、马铃薯的单一种植模式转变为烤烟、苹果等经济作物,助推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每亩增产3000元以上。该县在龙头山镇光明村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全面覆盖光明村“万亩花椒基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44万亩,有效促进了花椒产量的提升,项目区人均种植花椒收入达5000元以上。

昭通市水利事业跨越发展凝聚着昭通各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也记载了昭通水利人的光辉和荣耀。昭通市水利局2008年分别被水利部、省水利厅表彰为“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被云南省委表彰为“云南省抗旱救灾先进集体”;2013年荣获省人民政府加强自身建设先进单位。

“兴水利民正当时。这几年,是昭通水利史上重视程度最高、支持政策最多、投入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强、发展速度最快、取得成效最显、群众受益最广的时期。”昭通市副市长余扬举说。

昭通自西汉末年修建云南省有史记载最早的大龙口引水工程至今,乌蒙儿女思水、盼水、治水、兴水的心力从未停息。江河奔流,潮涌澎湃。面对“兴水强昭”的壮丽画卷,在水利这项造福民生的崇高事业中,昭通水利人正卯足了劲开创工作新局面,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身于水利事业,推动水利可持续发展,书写着江河安澜的崭新篇章。

记者 谢毅 文/图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