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向善信念
信念将让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践行责任,在思想言行中更多地向内求索、从己践行,而不再被社会的浮躁裹挟,随波逐流。
时下,人们很容易为坚守信义、舍己救人的举动而感动,也容易为“扶不起老人”的新闻而悲观,处于道德两个极端的各种现象不断激起人们对社会风尚的讨论。
应当看到,社会风尚是由每位社会成员对每件小事的态度组成的,每个人的行为都可能影响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有人做得好,也有人不作为,但单个的行为一旦被媒体选择并集中报道,就很容易左右人们对事态的判断,其明显的表现便是:某一时间反面例子越多,似乎道德滑坡就越严重;而另一时间正面例子多起来,好像就是道德建设成效显著。只看报道不加判断,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很容易消解人们对善念德行的相信。因此,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应当更多角度地呈现真相,而不是以讹传讹或者制造噱头。公众也应当在讨论中辨析事实,而不是道听途说盲信盲从,妄下判断。只有让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参与到事实的旁观中,才能对社会主流思想状况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认知。
其实,我们对善与恶的讨论以及内心对道德缺失的焦灼,正是善念存在的最好证明;社会对善行的期待与呼吁,最终都回到了如何守护善念的问题上。人类的美好生活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不同时代的实践奋斗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仅有心存善念,并不足以让社会和整个世界变得更纯净。要让善的种子发芽,就需要我们内心进一步坚定对它的信心,并将之转化为一种信念。何为信念?它是人们对事物、观念理智上认同,情感上接受,直至在内心形成一种坚信不疑、积极实践、矢志追求的精神状态。
信念将让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践行责任,在思想言行中更多地向内求索、从己践行,而不再被社会的浮躁裹挟,随波逐流。看看这些2014感动中国人物:山东老人刘盛兰年届九十仍然坚持拾荒助学;老兵陈俊贵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山西村官段爱平坚守基层努力改变乡村面貌;仁医胡佩兰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涓涓细流融成江海,正是善行的点滴积累、对信念的数十年坚守立起了他们在人民心中的高大形象。
不管是义举还是旁观行为,都代表着我们的某种观念。要想让心中的善再深厚一点、发出的光芒再亮一点,就必须树立信念付诸行动。这些具体行动汇聚起来,将变为最强大的道德感召力,让更多的善得以传递。
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