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建水县传承历史创新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4-07-28 10:03:57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个春秋,在古城保护与开发的交响中,建水坚持不懈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一路走来,有过尴尬,有过喜悦,思变求新中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临安模式”。如今的建水城,在焕发历史神韵的同时,日益彰显出鲜活生动的时代风采。

历史之城

西南边陲的中原记忆

历史的岁月像镀金一样慢慢流淌,人的记忆渐渐退去,唯有时代前进的步伐永不停息……

千年“临安古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是人类需要保护传承的无价之宝。有了它就有了文化,有了文化就有了根,有了根就有了活力。

建水古城,历史悠久。至今,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59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5处、州级15处,另有登记在册不可移动的文物94处,有特色的民居院落达数百栋。古桥、古井、古寺庙、古建筑等等,无论量和质,样样精彩。如此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古城,在云南屈指可数,全国也很少见,所以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有人这样描述建水的千年古城:建水古城就像一本书,一栋栋建筑是“字”,一条条街道是“句”,一块块牌坊是“章节”,一座座院落是“注释”。确实如此,游弋其间,各个时间节点上的遗迹历历在目,耐人寻味。

在建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指林寺就是建水古城的发祥地。古碑记载,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于此,到了元代元贞年间,当地人何昌明修建寺庙,取名“指林”。从此,建水古城的发展,随着指林古寺的风铃叮当、燕儿呢喃,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安家落户的也渐渐多了起来。到了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进入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又设临安卫,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形成了今天古城风貌的基础。从此,古城内书声琅琅、人流熙熙。

建水城中央,有一座雄伟的城楼,叫东门,也叫朝阳楼。这是建水人的骄傲,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建设的时间比北京天安门还早28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祖国边陲重镇的象征。

站在朝阳楼上俯瞰建水古城,历史的记忆仿佛从眼前呼啸而过,多少代人的大悲大喜,多少故事中的大开大阖,都在这里展开。有书记载:“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

明万历年间著的《滇略》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临安之繁荣富甲于滇中”,并享有“金临安,银大理”之誉,可见当时建水古城之繁华。

谈起建水古城的辉煌,高级规划师黄明十分感慨地对记者说:“1958年,我第一次来建水,看了各个景点后,令我很惊讶,这么边远的地方,中原文化居然如此之浓厚,古建筑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确实令人震撼。”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