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关于滇中地区经济现状
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我省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2012年,以全省44.06%人口和29%国土面积实现全省65.56%的生产总值、66.17%的地方财政总收入。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差距较大,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一体化合作机制亟待完善。
4问:滇中城市经济圈对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推进形成“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区域发展态势,加快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拓宽我省区域发展空间、强化区域合作、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形成我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完整开放格局的战略选择。通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滇中城市经济圈要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
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省内其他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力争达到65%左右,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6%左右,森林覆盖率达55%左右,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产生强大的引擎效应。并具体在以下6个方面发挥好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是通过统筹规划和建设跨行政区的综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和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建,全面建成互联互通、衔接顺畅、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通过建立跨区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搭建环境监管协作平台,全面建成共保共育、生态安全、环境优良的生态环保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三是通过优化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区域协调一致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全面建成待遇互认、制度对接、指挥协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
四是通过充分利用特色资源禀赋和独特区位优势,积极引导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各类园区聚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烟草、冶金深加工、石油化工、战略新兴产业、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高原特色农业为主的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
五是通过以建设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为重点,做强城市群、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镇、做美乡村,促进产城融合,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山坝结合、文明现代的城镇村落一体化体系。
六是通过拓展对外合作层次,提高对外合作水平,创新对外合作机制,增强滇中城市经济圈对省内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对省外、境外的开放合作活力,基本形成竞争有序、功能完备、全面开放的市场体系。
5问:《规划》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更加突出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意图。本规划立足国家对滇中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要求,结合云南发展实际需求,确立了滇中城市经济圈四大发展定位。二是更加突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战略取向。本规划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出发,针对滇中加快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瓶颈,从构建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束缚,实现滇中一体化发展格局入手,提出通过推动“六个一体化”的主要发展任务目标的实施,以及组织开展跨行政区“一体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切实促进相关州市形成抱团发展。三是更加突出了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要求。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将滇中培育成为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据此规划提出了到2016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四是突出区域发展的开放合作趋势。规划从开放合作水平、层次和机制3个方面,突出滇中城市经济圈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发展。
6问:滇中“4+1”区域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
答: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我省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地势相对平缓,集中了全省2/3的坝区,综合交通、通讯信息、能源等基础条件较好,已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2012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0.16%,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以全省44.06%人口和29%国土面积实现全省65.56%的生产总值、66.17%的地方财政总收入、67.5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19%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49%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和82.63%的工业增加值。聚集了全省78%的高校和67%的科研院所、85%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4%重点实验室、90%高新技术企业、95%技术创新人才,拥有全省100%三甲医院。
但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仍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主要是: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相比,总体经济实力偏弱,产业层次和竞争力较低,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仍然不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慢,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差距较大。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一体化合作机制亟待完善,资源瓶颈约束突出,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