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心腹地建农业示范园,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既要保护自然生态,又要实现经济发展,他们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既要立足农业县的实际,又要突出山水田园主题,他们将如何构建大山水格局,做足“山水文章”?昌宁给出的答案是—— 要金山更要青山 要效益更要蓝天
生机勃发的昌宁城
清澈如镜的大城水库
万亩连片的青山茶海
图片均由通讯员 毛三 吴再忠 提供
珍惜山水田园 永葆生态家园
初冬时节,披着慢慢散去的晨雾走进即将完工的昌宁生态农业示范园,不禁让人困惑:在一个城市中心腹地建设这样一片农业示范园,昌宁人的出发点是什么?沿着示范园旁的右甸河往南或往北继续走,答案渐渐明朗起来。
右甸河横贯昌宁县城坝区,坝区内全长18.6公里, 10条大小支流分列两侧。一直以来,昌宁始终把右甸河作为母亲河,对河道进行持续的保护和治理,近年来,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对坝区段10.92公里的河道进行治理,并结合河堤道路、灌溉沟渠、桥梁、绿化,打造出穿坝而过的绿色生态走廊。生态走廊的两侧,4万余亩农田里,农民们正在劳作着,城市居民则三三两两走在田间道路上,享受着休闲时光。近年来,昌宁县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对坝区内的农田进行全面治理,并在田间路网两旁植下了四季桂、樱花、红叶石楠、碧桃等树种。正在散步的瞿会珍老人说:“要是我们在这些田地里盖房子就不会有这么舒服了,这种保护和建设的方式真是为我们着想。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昌宁会更漂亮、更舒心。”
建设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生态走廊。这些,都是昌宁县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宜居山水田园城市的措施。站在山上放眼俯瞰,昌宁县城坐落在田园生态得天独厚的右甸坝之中,三面环山,右甸河穿城而过,县城与周边村落、民居依山而建、伴山而居。这种传统的居住理念,源自昌宁人对山水的敬畏、对田园的珍爱。时至今日,昌宁人依然传承和弘扬着这种特有的居住文化,珍惜大自然赐予的良好环境,在建家、建村、建城中,都把保护生态、保护农田作为“底线”,从理念、空间、布局、景观等方面,充分体现“山水田园”特色,实现山水田城互为呼应、城镇村落天然融合、自然人文和谐共生、农耕与城市两种文化相互交融。
田园是山水田园城市最基础的“组件”。昌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把保护坝区农田、保护田园风光作为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了《昌宁县城田园风光保护暂行规定》,将坝内农田和周边的山、水、田、林等在内的105平方公里纳入保护范围,将县城坝区南北两片3万多亩农田调整为田园风光保护控制区,严禁用于城市开发建设。在产业发展上优化重大项目布局,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类工业进入县城及周边田园,合理规划公路等重大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田园风光的破坏。
翻开昌宁的城市建设规划,至2030年,县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8.8平方公里,在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新增12.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利用面积为7.34平方公里,山坝比例为3:2。
珍惜山水田园。这是昌宁人的传统,也是昌宁人的共识。而保护山水田园风光,只是保护的一个侧面,从山区到坝区、从农村到城市,所有昌宁人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着大自然赋予的绿水青山。
耈街彝族苗族乡通过严格的“护绿、复绿、添绿”措施,保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谈到生态保护,乡党委书记马邹说:“我们耇街生态相对脆弱,干旱时常困扰,近3年来,我们乡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没有批过任何砍伐指标,现在山绿起来了,旱情缓解了,环境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