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质
朱婧
让学生根据能力与兴趣自主选择,从而科学准确地选拔人才、因材施教,而这正是教育的本质
高考常被称为通向高等教育的指挥棒。确实,高考模式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成效。对于社会来说,高考还承担了改变阶层固化的期待,很多人将高考作为上升通道,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因考试模式、人才培养对社会有着深远影响,所以讨论本次教育改革提出的“分类高考”模式,回到教育的本质来衡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考在褒贬不一的评价中,与教育意义渐渐疏离,其逐渐固化的应试、指向模式,衍生出死记硬背、虚功太多、没有实效的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样的观点或许并不客观,中国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基本性和范例性,强调逻辑性与教育过程的系统性,遵循人的认知特点,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频频夺冠、获奖;高科技领域中,计算机程序编写员有相当比例是中国人。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天赋、能力千差万别,不是每个在校的学生都适合理论学习,兴趣都在学术研究。但在高考这个最为主流的选择下,学生的能力只能在纸上体现,衡量结果基本“唯分数论”,这让具备其他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迷失在所谓的主流教育模式中,荒废了自己的才华。
分类高考的提出是对高考模式的创新改革,体现出教育差异化的理念,打开了另一个升学通道,可以让学生根据能力与兴趣自主选择,从而科学准确地选拔人才、因材施教,而这正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不再厚此薄彼,智育教育、职业教育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培养出多元的人才。
高考指挥棒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高考引发的对教育的争议,最终还应回归对教育本质的探寻。如今,改革的方向则是用好这个手段,让高考回到发挥教育功能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