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村公路修进山村 记者 刘建华 雷桐苏 摄
201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并重,以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迪庆藏区和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为主战场。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大扶贫力度,相继在91个县(区)实施大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能力提升等工程建设。
3年多来,4个片区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上百万山区农民逐步摆脱贫困,各族群众走上增收发展的道路。
内陆边境传喜讯
9月11日至12日,全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议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召开。连日来,来自河口、金平、盈江、腾冲、沧源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话语间满怀对扶贫攻坚阶段性成果的自豪。
在滇西边境片区交流会场,我省制定的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激励着各位代表。
“基础设施修建,带活了大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解决了温饱问题;城镇经济带建设,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从内陆到边区,扶贫的成效特别明显。”
“3年来,边境沿线一年好似一年,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这几年,县乡基层医疗逐步健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得以巩固,数千万人享受到了国家政策,受惠于扶贫攻坚。”
……
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集边境和民族地区于一体,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边境县数量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片区,包括10个州市60余个县区数千万各族群众。3年前,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导下,我省制定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定通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植旅游、文化、能源和农业等特色支柱产业,构建以大理、保山、普洱、楚雄、丽江、临沧、芒市等城镇为中心,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怒江、澜沧江及邻近交通通道,国家高速公路杭州—瑞丽联络线丽江—大理段(G5611)、国道G214、大理经南涧、景东、镇沅、景谷至宁洱公路和大理—丽江铁路为依托,以及从省城及内陆发达地区通往边境及周边地区的“七中心四走廊三经济带”,坚持扶贫开发与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兴边富民行动、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3年来,在国家和兄弟省区的帮助下,我省出台多项政策,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综合开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能力建设等6个方面,先后投入扶贫开发资金3022.6亿元。按照领导小组统筹,省级领导挂片联县,牵头单位协调,行业部门支持,州(市)全力推进,县(区)抓具体落实的方式,向这一整体连片区域发起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伴随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由内地到边境,从滇南到滇西,交通道路、电力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项推进,旅游产业、能源产业、文化产业、生物产业和物流业、现代种植养殖加工业等蓬勃兴起。在连接都市、城镇、口岸和山区的各条高速公路、铁路、河道以及航道沿线,构筑成一道道独具特色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产业带。依托它们,上千万农民群众摆脱了贫困,走上增收发展的道路。据省扶贫办资料,在短短3年间,滇西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人均纯收入每年以近千元增幅增长。特别是在石屏、河口、腾冲、弥渡、巍山和金平等县区,各少数民族群众增收发展的速度更快,上百万绝对贫困人口彻底拔掉了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