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支撑
架通脱贫致富桥梁
夏至这天,五星乡石龙村村民刘朝满在地里忙到很晚。自从土地经营权流转后,他在家门口打工,当起了80亩玛咖地的管理员。靠着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工资收入,每月能收获近4000元。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老刘嘿嘿一笑:“忙是忙点,但日子有滋有味,去年我建起了340平方米的新房呢。”
作为全省“整乡推进”的发轫地,五星乡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万亩灌区的建成,让旱不能浇、涝不能排、零散贫瘠的土地“摇身一变”成为聚宝盆。处在万亩灌区内的石龙村,也成为资本竞逐的“热土”。
13家外地龙头企业和当地种植大户开始扎根石龙长足发展,玛咖、山葵、荷兰豆等当地人过去见都没见过的种植品种接连出现。全村目前共种植了20多个高原特色农业品种,流转土地3200亩。
更为可贵的是,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和更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学到本领,思发展、奔小康的劲头从没像现在这么足。如今,石龙村在产业发展的支撑下进一步提档升级,朝着集度假观光、旅游休闲、避暑养生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发展。
同样是在五星乡,一位青年企业家带着对故乡的眷恋从外地“返流”,在这里,他不仅要实现公司的长足发展,更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邹兴元就是土生土长的五星人,过去在昆明办企业,生意做得有声有色。2013年五星乡全面招商引资,邹兴元回来了。他投入8500万元,在当地创办了集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云南禾农公司。以会泽农特产品为主要原料,禾农公司加工生产蔬菜、肉制品、玛咖制品、山葵制品等,建设了标准化厂房16000平方米,直接吸纳200余贫困地区群众务工。此外,公司还在五星乡建立2000亩特色经作种植基地,在大海乡发展3000亩优质玛咖基地,带动8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60余户190余人,通过土地租金、劳务报酬、农家肥出售等,实现户均稳定增收4000余元,摆脱了贫困。为让农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禾农公司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在全国食品行业率先建立OTO网络营销平台,实现“网上下单、专卖店发货”,目前已在全国26个城市设立了销售代理商。曾经处于市场末端的会泽山乡,通过互联网站到了前沿。禾农公司不仅让本土农特产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中“现身”,更通过“在地”到“在线”的转变走入越来越多的省市。
近年来,会泽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核桃种植达100万亩,蔬菜、花卉、中药材、水果、水产等特色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投入80余亿元实现了卷烟、铅锌、建材等行业的升级改造,生物、旅游、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得到健康发展,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启示
没有产业的支撑,扶贫开发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要发展,夯实基础、改善环境,打通资金和资本下乡的通道很关键。有了龙头带动、大户示范的产业支撑,不仅能实现精准脱贫,更能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