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云南第一大平坝,是云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和优质稻谷示范县,素有“滇东粮仓”的美誉,多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然而,受4年连旱、劳动力短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业产业链单一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困扰,产粮大县如何向粮食强县迈进,守住“滇东粮仓”这块招牌? 一个产粮大县的忧思
妇女成为种粮的主力军 记者 李秋明 摄
良田耕种少不了劳力
秋冬马铃薯需精耕细作
农机收割受农户欢迎
初冬,走进陆良县小百户镇老母村委会抄麦地村,柔和的阳光洒在一片葱绿的田间,当地的粮食种植大户张海生家地里的马铃薯长势喜人。随着张海生一锄头挖下去,10多个体型偏胖的“金豆豆”露出土面。“今年种了70多亩,农科站育出的种子好,亩产可到2000公斤左右,按市价每公斤3元,今年种的这些晚秋马铃薯能卖40多万元,除去成本,净利润还有30万元左右。”丰收之年的晚秋马铃薯成为张海生种粮收入的支柱。
陆良县马铃薯生产一年三作,其中秋冬马铃薯作为反季蔬菜和淡季加工原料的重要补充,由于品质优良、市场需求大,目前外销比例占生产总量的85%以上,已发展成为该县年产值超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据陆良县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陆良县粮食生产已经十一连增”,今年陆良全县预计实现粮食产量36289.1万公斤,比去年增加2040.3万公斤,可实现产值15.72亿元,比去年增加1.77亿元。
“种粮大户毕竟是少数,其他大多数农民每户种植面积不超过10亩,当然不会有张海生这样的效益。”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可喜的丰收背后还有很多忧虑。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农村的妇女和老人成为种粮的主力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链单一,将来粮食怎么种,种什么,如何提高种粮积极性,一系列制约粮食生产的短板值得深思。”